院校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1.历史沿革
1993年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办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收高中后三年制学生;2012年成为江苏省机电装备制造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群专业。
2.专业定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属于宽口径、通用性专业。无论是石油化工、建筑工程、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行业,还是钢铁、船舶、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等行业都需要模具设计与制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根据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实际工作需要,结合本院现有教学条件,定位为:为生产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快适应机电装备制造领域生产、管理、服务、销售第一线需要的,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检测及维修、使用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本专业立足地方经济,面向长三角区域现代装备与制造业,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学生核心能力为突破,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为抓手,依托行业企业,通过对专业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开展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优质平台,组织开展了专业调查与企业走访,召开了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会。以模具设计员、机床设备操作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装调员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以“校企交融、工学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为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突出的专业。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变动性较大,一般新进企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模具零件的数控机床加工并模具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1~2年后,其中有一部分换岗从事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的改造、生产现场管理和服务等;传统的岗位分工在现代化企业中,正在逐步地被灵活、整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任务所代替。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可从事的主要职业领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检测及维修、使用管理等,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分别是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操作员、设备技术改造与绘图员、机电设备售后服务员、机电设备营销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模具装调员、冲压与成型设备维护员,职业面向见表1。
职业范围 | 就业岗位 | 职业资格证书 | 发证单位 |
模具设计 | 模具设计员,CAD绘图员 | AutoCAD、UG、Pro/E绘图员 模具设计员 |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
模具制造 | CNC编程员,工艺员,机床设备操作工,模具制造工 | 数控机床操作工 电加工机床操作工 模具制造工 |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
模具钳工 | 模具装调员、冲压与成型设备维护员 | 模具钳工 |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
机电设备技术 服务与产品营销 | 机电设备营销员 | ||
机电设备售后服务员 |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知识,具备冲压模、塑料模设计能力,熟悉模具加工工艺,具有一定模具制造、装配、维修技能;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检测及维修、使用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5.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生机勃勃、年轻向上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员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1人,硕士以上学位8人,20人有企业工作经历,“双师”素质教师18人,“双师”素质比例为90%,整体结构呈现合理的梯队结构。
6.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以省级机电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核心,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以专业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专业实训体系,分类组建专业岗位通用技能实训基地:基础实训中心、普通加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电控制实训中心、机电创新实训中心。在技术服务方面,做到相互配合,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实训项目,建立了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中心设备总值1281.71万元,实训场地3687多平方米,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有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液压与气压实训室、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室、力学实训室、公差与测量实训室、普通机加工车间、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数控加工车间、PLC控制技术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维修电工技能培训实训室、机电传动控制实训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室、机电创新实训室。
(2)校外实训基地
与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德福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但是学生生产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的场所,也是部分专业教师“访问工程师”的访问单位,为不断探索产学研一体、工学交替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稳定优良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校企共建共管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3)图书资料
学院十分重视馆藏图书资料建设,现馆内各类纸质图书藏书50.7万册,电子图书30TB。图书馆网站向全院师生提供7 ×24 小时服务,可提供全天候电子资源数据库使用、图书检索、软件下载、书刊目录信息查询、读者借阅信息查询、网上书刊订购征询、网上信息发布、新书通报等服务。建有1,200余座阅览室,完全满足了广大师生开展学习、研究的需要。
(4)网络资源
学院建有千兆宽带光纤校园网,节点遍布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教学楼、图文信息大楼、学生宿舍等教学生活场所。学院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了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数字化校园工程”推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为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学院购买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维普数字期刊和畅想之星图书资料系统等电子资源数据总量超过29TB,充分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7.毕业生情况
近三年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分别为两年均为100%,就业率为100.00%。专业自创办以来,为泰州市和长三角地区的模具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等产业培养了11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8.建设成效
近几年来,团队教师不断加强对现代高职理论知识的学习,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20多篇,EI收录3篇,SCI收录2篇;教研与教改论文9篇;完成省、市级和院级各种教学科研研究课题10多项,教科研能力较强;主持院级精品课程3门;正式出版15部教材,其中主编高职高专教材10本,参编5本。
通过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举办的技能竞赛中获奖,2011年获第十二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国际赛制类人机器人擂台赛一等奖、2012年获江苏省首届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三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第一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暨泰州市第三届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一等奖、2014年获得“挑战杯”二等奖。
同时,本专业充分贯彻学院的管理要求,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坚持从严治校方针,以教学为中心,扎实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余活动丰富多彩。
目前,本专业的生源质量较好,该专业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除了有社会需求的客观原因外,我们有能力、有条件办好该专业是根本原因。首先,我们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其次,我们有高水准的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教材;再者,我们有满足本专业办学要求的优良的教学条件;同时,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实训体系和实训考核方法。
当前,本专业全体教师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不断增强专业建设意识,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立足泰州新兴产业,面向长三角区域现代装备与制造业,完善并实践“校企交融、工学结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有影响的高素质技能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门人才培养基地。